2003年5月1日,第一批非典病人進住小湯山。
2022年5月1日,北京再次啟用小湯山方艙醫院。
19年間,這座曾經承載全國七分之一非典病人的方艙醫院,一次又一次重裝上陣。不同的是,隨著病毒的演變和衛生條件的升級,防疫手段和概念正在加速轉換。
小湯山作為一個縮影和標簽,見證中國傳染病防治體系的變遷與演化。此刻,這類醫院模式將飛往各地,永久性地安營扎寨。
未雨綢繆:提前規劃永久性方艙醫院
今日,2022年第10期《求是》雜志刊發國家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、主任馬曉偉的署名文章《堅定不移貫徹“動態清零”總方針堅決鞏固疫情防控重大戰略成果》。文章提出,要提前規劃準備定點醫院和亞定點醫院、永久性方艙醫院、集中隔離點,把防控的人力物質資源備足備齊,確保一旦發生疫情迅速啟用。
要積極構建平急結合的醫療救治體系,適當增加重癥監護治療病房(ICU)床位、120急救等力量,健全疫情情況下分工管理體系,建立梯度收治病人機制和雙向轉診機制,加強多學科救治機制和能力建設,有序開展基礎疾病重癥患者和新冠重癥患者等收治工作。
周轉要快,核酸檢測閾值(Ct值)≥35出院直接居家健康監測,定點醫院救治轉為輕癥后及時轉入方艙醫院,避免醫療資源擠兌。
醫療機構整體封控、管控、停診需經當地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同意,原則上不超過2天。急診、透析室、手術室、重癥監護室、分娩室等科室“非必要不封控”。指定定點醫院為透析、腫瘤化療、孕產婦、兒童等提供服務,暢通診療通道。
“方艙醫院”常指臨時搭建、便于移動的醫院,是一種模塊化的衛生裝備,具有機動性強、建造速度快、造價低等諸多優點,可以適應各種突發的應急救援任務。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,武漢等多個城市都啟用過方艙醫院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國內各地對方艙的定義不盡相同。有的地方稱為方艙醫院,有的稱為方艙隔離點,還有的稱之為“健康驛站”。整體而言,方艙醫院是“小型醫院”,接受輕癥和無癥狀患者;方艙隔離點更像是集裝箱賓館,用于疑似、密接人員的隔離。
隨著疫情態勢的變化以及衛生條件的升級,方艙醫院的臨時性特點正在隱去,方艙醫院將作為收治隔離場所永久性存在。
儲備進行時:醫療設備采購需求快速激增
作為可移動醫療空間的一種,方艙醫院類似野戰機動醫院,被稱為醫院中的“變形金剛”。
目前,方艙醫院已經引起了許多國家和領域的高度重視和認可,在我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學救援任務中占據著不可替代的地位。
3月22日,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要求,全國每個省份至少要有2-3家方艙醫院,即使現在沒有建設,建設方案也要能確保迅速建成投入使用。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局長焦雅輝稱,在當前疫情形勢下,方艙醫院仍然是用于對輕型病例實行集中隔離管理的較好方式。
截止22日當時,全國已經建成或正在建設的方艙醫院有33家,分布在12個省的19個地市,其中建成的有20家,在建的有13家,床位總計3.5萬張。這些方艙醫院主要集中在吉林、山東、云南、河北、福建、遼寧等地。
據界面新聞報道,武漢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譚曉東教授表示,建設方艙醫院并不是疫情嚴重的標志,結合奧密克戎變異株毒性減弱、隱蔽性、傳染性增強的特點,無癥狀感染者與輕癥患者比例上升,建立方艙醫院是一種“未雨綢繆”的措施,有助于提升我們對于疫情的應急處置能力。
國家衛健委醫療管理服務指導中心發表的《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方艙醫院建設管理探討》一文介紹,方艙醫院由一系列具有不同醫療或技術保障功能的方艙組合而成,具有實施早期治療的能力。方艙內不僅具備流動水手衛生設施、藥品及無菌物品存儲、器械消毒滅菌、持續的電源供應等條件,還可開展手術,進行檢驗、彩超、X射線等檢查。
2022年3月22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印發了《方艙醫院設置管理規范》,明確要求方艙醫院要配備一定比例的醫務人員、醫療檢測設備、搶救藥品和氧氣,保證方艙醫院能夠進行基本的病情監測和治療,以及病情變化時能夠及時轉診。
文件明確,每個方艙醫院應滿足200至3000張床位的規模,每床位凈使用面積不少于6平方米/床,每20張床作為一個單元設置必要的隔斷設施,每100張床位配備5-10個衛生間廁位。
方艙醫院應配備必要醫療設備、藥品和器械。要配置具有核酸檢測能力的移動檢測車和移動CT車,配備常用藥品、輸液架、氧氣瓶及配套吸氧用品、聽診器、電子血壓計、體溫測量儀、血氧飽和度監測儀、輪椅、平車和必要的搶救藥品、簡易呼吸器、監護儀、除顫儀、無創呼吸機等。
來源:賽柏藍器械